編者按
  蓮花鎮是一個生態大鎮,面積11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超過60%。但又是一個經濟小鎮,沒什麼工業項目,實力不如長沙近郊許多強鎮。如何找到契合自身實際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如何走出一條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特色之路?蓮花鎮“保護生態也是發展,在保護生態中發展”的探索實踐,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給類似鄉鎮一些借鑒。
  記者 龍鋼躍 李萬寅 顏開雲 實習生 王施莉
  9月的蓮花鎮,已經過了賞荷的最佳時節,但成片成片的荷塘,仍讓人想起“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景象。翠峰環抱,河水潺潺,漫步在現代農業示範園新建的休閑自行車道上,呼吸著秋日的清爽空氣,領略基地里的勃勃生機,感覺瞬間切換到了記憶中久違的鄉村慢生活。
  這正是岳麓區蓮花鎮黨委書記黃軍其想要的“化學反應”。這位畢業於名校的化工博士表示,蓮花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兩型社會建設示範鎮及長沙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鎮以來,經過幾年“保護生態也是發展,在保護生態中發展”的探索實踐,已逐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我們希望為都市居民打造一個涵蓋現代農業、生態景觀、文化創意、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的‘現代農業公園’,它不一定是你地理上的故鄉,卻可以成為留住你鄉愁的‘心靈慢谷’。”黃軍其說。
  尊重自然保護生態
  有森林11.5萬畝,不搞大拆大建圈地造城
  鄉愁是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它應該有所依附,山川、樹木、老房子、菜園子,無一不是鄉愁最質朴最真實的載體。真正要讓人留住鄉愁,就要在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體現對自然的尊重,保護好原生態。
  蓮花鎮屬於典型的丘陵鄉鎮,因蓮花山而得名。蓮花山有五座小山峰,狀如五瓣蓮花,其海拔為340.8米,比隔空對望的岳麓山還高40米。
  數據顯示,蓮花鎮有森林11.5萬畝。“這裡是長沙的一葉綠肺。”當地人說,因為生態好,老一輩人甚至還在這裡見過華南虎出沒。
  事實上,在2008年從當時的望城縣劃歸岳麓區之前,蓮花、五豐、桐木三鄉於1995年合併成一鎮,最終保留了蓮花的名稱。
  蓮花不負美名。2008年10月,蓮花鎮被率先確定為“省市唯一,全國示範”的城鄉統籌兩型社會建設示範鎮;2009年被確定為長沙市首批城鄉一體化示範鎮;2011年被國家環保部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012年,再次被長沙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特色鎮。
  蓮花鎮鎮長彭首志說,省、市、區領導來蓮花調研考察時都強調過,蓮花鎮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首先必須保護好原生態,“保護也是發展。”他介紹說,千年農業鄉村是蓮花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近年來蓮花鎮的城鎮建設,從規劃設計開始就非常註重與自然生態及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關係,不搞大拆大建,不圈地建“村中城”,“就是修路,我們也註意因形就勢,絕不挖山填水破壞原來的風貌。”
  而在項目上馬引進方面,蓮花也更加註重“綠色GDP”的考量。有些客商看中了蓮花的交通區位等優勢願意投資,其項目可以提供大量崗位,為鎮上增加大筆稅收,但因為對生態環境有影響,被婉言謝絕。據統計,近兩年該鎮先後婉拒了好幾個不符合當地發展要求的工業項目,意向投資額數億元。
  “蓮花這幾年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蓮花鎮政府工作了五六年的小歐感嘆說,在這片1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見到“城”的繁華與便捷,同時又能感受“鄉”的秀美與寧靜。
  錯位發展特色鮮明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業帶動第三產業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專家預計未來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會從50%升至70%,其中小城鎮擔負重任。而像蓮花這樣的鄉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如何錯位發展,選擇什麼特色產業,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是事關定位正確與否的關鍵問題。
  燦爛的陽光下,一片片廣闊平整的草地上,自動噴頭轉出一道道優美水線,灑落在綠色的海洋中。田裡沒有種莊稼,卻有一群身穿工作服的人在捲草皮。當記者走進蓮花鎮立馬村,就看到這奇特的一幕。
  這是蓮花鎮的天泉草業生態園,流轉土地8000餘畝,計劃投資2億元,以生態草毯、生態園林植物、有機蔬菜為產業發展方向,建設一個以產業帶動為主、農業休閑觀光為輔的生態園林植物園。
  沿著6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圍著桐木片區現代農業示範產業園走上一圈,除了天泉草業,可以看到更多的特色農業項目:占地500畝的景和生態園是標準化紅葉石楠生產基地,也是櫻花、紅葉桃觀賞地;占地550畝的藍莓種植示範基地里,藍莓、櫻桃、嘉寶果等高檔小漿果已開始掛果;千畝鮮切花基地正在洽談建設中……
  在蓮花鎮政府分管農業的負責人看來,蓮花特色現代農業的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下一步將重點引進綠色項目、環保項目、高效項目,同時努力“調整農業發展農業”,以特色農業來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湖南森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志波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和規劃。森藍公司的藍莓基地是2013年開始建設的,談及當初選擇蓮花的原因,他表示除了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等因素外,更看重的是蓮花“主打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
  “如果還靠傳統的瓜果採摘、釣魚打牌模式來發展休閑農業,那就落伍了。”魏志波說,自己去過廣東、上海、四川很多農莊參觀學習,看到人家把農莊做成4A級景區,深感震撼也深受啟發。“農業產業園一定要註重深加工,開發附加值。”他在500多畝土地中預留了幾十畝,未來計劃做藍莓汁、藍莓酒等深加工,“還要搞游客接待中心,把摘藍莓的游客留在這裡再次消費。”
  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家門口輕鬆把錢賺了
  新型城鎮化也好,城鄉一體化也好,其核心都在於讓人生活得更好。“轉移農民,富裕農民”是蓮花鎮近年來始終遵循的一個發展理念。
  據介紹,目前該鎮僅合作社就發展了27家,流轉土地約2萬畝。有的農民自己開始創業,金鳳村的黃仕其就是其中一員。他從2005年開始開發果園,如今果林面積已達1000畝,其中在蓮花山上的聖峰果業有500畝,種有黃金梨、黃桃、板慄等。“今年收入七八十萬元沒問題。”黃仕其樂呵呵地說。
  更多的農民在土地流轉後,除了收取每畝近千元的租金外,一部分人選擇進城打工,一部分人到合作社、農業基地做事,每年可以掙到兩三萬元。
  “農民也可以自己搞第三產業,比如開農家飯莊。”桐木村村支書李金海說,“政府鼓勵村民‘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也能有錢掙。”
  40歲的唐德明已經嘗到甜頭——他的玉華山莊開辦不到一年,曾經年收入幾千元的家庭目前月入輕鬆過萬。兩年前,唐德明還是過著另一種生活,一家人守著三四畝地種水稻。2013年3月,他以800元錢一畝把土地流轉出去,但一家人也就閑了下來。看著蓮花鎮來來往往的游客,唐德明突發奇想:何不自己搞一個農家飯莊?
  一家人拿出所有積蓄,把自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子進行整改裝修,又反過來租了20畝地,種上各種蔬菜瓜果,還承包了魚塘,養了30多頭豬,300多只雞鴨,“我要保證蔬菜是土裡摘的,肉是現殺的,絕對的原生態。”
  在青山綠水得以保留、經濟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時,還要讓農民享受城市的民生福利。蓮花鎮對生態宜居走廊兩廂進行了庭院美化、村民集中居住點亮化;深入實施了“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每家每戶都建立化糞池、污水池;垃圾分類回收,月末還給每家算積分,積分高就能領到牙膏、肥皂這些生活用品。
  作為“中國最美鄉村”,蓮花鎮已開始融入市區“一刻鐘經濟圈”,駛上發展的快速道。黃軍其表示,將努力在三五年內將蓮花打造成為長株潭城市群居民周末農業觀光休閑勝地、鄉村旅游名鎮,以最原始的生態,最特色的農業產業,為人們提供一處放鬆心情、享受慢生活的“城市後花園”。“同時,努力讓當地老百姓得到實惠,以實現在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促進民生的改善。”  (原標題:看得見“蓮花” 留得住鄉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76trrfg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